你是否也曾因為自己犯錯而身陷自責的風暴?每次犯錯,無論大小,心中總會掀起滔天巨浪。很長一段時間,我以為那只有一種責備的聲音。直到後來,在無數次被情緒淹沒後,我才學會仔細聆聽,並驚訝地發現,那場風暴中其實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
一個是溫柔的嚮導,像霧中的燈塔,提醒我:「航向錯了,修正它。」
另一個卻是苛刻的審判官,用一紙判決,就將我流放到自我懷疑的孤島,咆哮著:「我,就是個錯誤。」
後來,我才明白,那分別是「內疚感」與「羞恥感」。
學會辨識它們,是我與自己和解的起點。

內心的感受:溫熱還是冰冷
這兩種感受,似乎有著截然不同的溫度,它們定義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
- 內疚是溫熱的,它指向「事」:
它像一聲清脆的回音,敦促著:「我做錯了,但我可以做得更好,去彌補吧。」那份感受或許不好受,卻總能化為一股溫暖的驅動力,讓我們想要去修復關係,去真誠地道歉,去證明我們在乎。它的核心是行動與希望。 - 羞恥是冰冷的,它指向「人」:
它像是一場無情的自我審判。宣告著:「我,是一個糟糕的人。」它攻擊的是自己,讓我相信自己無可救藥。在絕望的風暴中,讓我只想把自己藏起來,在世界遺棄我之前,先一步推開別人。它的核心是內耗與絕望。 - 最狡猾的偽裝,當羞恥披上內疚的外衣:
它借用了內疚的語言「我應該做得更好」,骨子裡卻是羞恥的定罪「因為我根本不夠好」。這件偽裝的外衣,有時是他人織就的情緒勒索,但更多時候,是我們親手為自己縫製的,一件名為「完美」的囚衣。
四個走出風暴的練習:
從羞恥的風暴中走出來,或許需要一場反反覆覆、笨拙的刻意練習。
- 練習「只是看著」:
當內心的風暴又起時,是否可以不立刻跳進去呢?練習正念,學著像一個旁觀者,只是覺察:「啊,羞恥感又來了。」或「嗯,它又想讓我覺得自己很糟糕。」光是這樣「看著」,或許就能在失控的情緒中,創造出寶貴的喘息空間。 - 嘗試「對自己說不一樣的話」:
練習善待自己。當內心的審判官又開始低語時,不妨問問自己:「如果我最好的朋友/最愛的人正經歷這樣的痛苦,我會如何擁抱他/她呢?」然後,將那份溫暖贈予自己。把腦中的「我真是個糟糕的人」,替換為「沒關係,我已經盡力了,下次會更好。」 - 領悟「原來我們都一樣」:
意識到痛苦、失敗和不完美,是大家都有的共同體驗。我們不是唯一在掙扎的人。當我們與他人分享脆弱時,羞恥感賴以為生的「孤立感」便會開始瓦解。 - 向外行動的勇氣:
行動可以是真誠地為做錯的「事」道歉。但若意識到那是「羞恥感」或「披上內疚外衣的羞恥」,所需的行動,可能就不是道歉,而是設立心理界線。溫和而堅定地說:「你可以對我的行為感到失望,但我拒絕接受你對我這個人的貶低。」
結語:選擇權,始終在我手裡
內心的審判官或許永遠不會消失,但我們不必再像從前那樣,被他毫無抵抗地拖入風暴。
我們已學會辨識,誰是嚮導的低語,誰又是審判官的咆哮。而選擇聽誰的,這份神聖的權力,始終握在我們的手裡。
最終,我們會明白
內疚是成長的階梯,而羞恥是內耗的漩渦。
學會辨識並轉化它們,是我們能給予自己最深刻的愛與尊重。這份愛,讓我們能以一個更溫暖的姿態,去重新擁抱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