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自內心感受任何情緒狀態,在於誠實、真實、覺察和表達自己內心情緒,而非壓抑和掩飾。這種表達方式通常強調用「我的訊息」。
認識情緒背後需求和原因,例如:憤怒可能源自受傷和不安全感、悲傷可能是對失落的反應。
使用語言表達真實的內心感受
例如:不說「你總是不聽我話」,而說「當我說話時,我感到被忽視,我需要你能多聽我說話」。準確的感受、清楚描述,而不是以「想法」指責語氣來表達。從自己的情緒需求出發,避免責怪對方,更容易引起理解和共感。
嘗試說出自己真實情緒感受,例如:「我感到焦慮」、「我覺得失落」。表達自己的需求,說明背後渴望與期望。
例如:我需要支持、我需要被理解、我需要你能陪我一些時間。
隱藏需求是一種保護機制
有些人沒辦法說出真實需求,可能將「想要」和「需求」等同於「貪心」與「自私」。
社會文化、家庭背景中,有時會強調「體貼」、「忍讓」壓抑個人需求,使人習慣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為了維持關係和諧而忽略自我表達。有些人因為過去被忽視、被欺騙、不被接納的經歷,形成內在防禦屏障,使他們不輕易透露真實感受,以避免再次遭受傷害、感到脆弱。
自我肯定和自我寬慰,意識到脆弱並非弱點,而是人性本質。接受情緒波動,誠實面對內心真實感覺,不逃避自己內心、也不抗拒自身情緒。釋放脆弱是勇氣與自我愛的展現,是走向更真實自我、與他人深度連結的重要過程。
常見的心理防衛機制包括:否認、壓抑、合理化、退化。
內在防禦屏障是過去傷害的心理反應,用來避免再次受傷,理解這些防衛機制有助於更有意識面對內心,逐步釋放防衛,開啟自我療癒和成長道路。
否認把傷痛和不愉快的事實當作不存在,無意識拒絕承認痛苦、不愉快事實,以避免情緒困擾。使這些威脅性記憶、情感壓到意識之外,避免正視與回想。
回顧過往恐懼、失敗經歷、從小傷害,真正的放下是不再起任何波瀾。更懂得「善良對待自己、擁抱傷痛。」
真正的放下是一種深層次的心理與生命轉化過程,不僅是表面上的放手,而是發自內心接納與祝福。
回顧當時經驗,以第三人稱視角看待過去,讓心理上產生距離與位移,避免被當時情緒淹沒。真實感受當時的情緒與需求,將過去被壓抑和未表達的心聲挖掘出來,使內心能獲得完整表達。透過想像與內心對話,將未說出口的情緒、話語完整敘述,也有助於情緒釋放,與自己的心更加貼近與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