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有能力知道什麼必須把握,什麼必須捨棄,那才是老人的智慧。___ 選自《從此以後》

從此以後
書中那句「童話故事與人的後半生」深深吸引了我。
這本名為《從此以後》的作品,讓我立刻聯想到童話裡熟悉的結語「從此以後,他們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我們很少去追問,那些王子、公主或冒險者,在幸福快樂之後,人生究竟又會迎來什麼樣的風景,如果有人能替這些故事寫下續篇,那必定充滿趣味與洞見,不過,本書並不是替「從此以後...」之後的故事寫接續發展,而是藉由故事去分析故事裡主人公心理的轉折與發展。小時候我們都看過「兒童」童話故事,主角為小孩。而此本書的作者,則是選取了十五則以「老人」為主角的童話,並以榮格心理學
為切入點,細緻分析他們的處境與內在狀態,原來,童話不只是給孩子的幻想,它同時隱藏了對成熟人生的深刻映照,讓我們在看似單純的故事中,窺見生命更幽微的層次。
從簡單的故事中,讓人了解到人在兒童時期、中年時期以及老年時期,所要追求以及學習的課題,有什麼不同。有些人面臨空巢期或是退休後,內心感到空洞與孤單,又該怎麼面對與處理,我想這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答案。
人生更多的內容存在於「從此以後」,或許其中最重要的是:恢復被世界遺忘了的天真無邪和奇蹟。___ 選自《從此以後》
追求
作者對童話中象徵人物、物件與情節的分析,既有趣又富含洞見,令人驚訝的是,看似簡單的故事,竟能承載如此深刻的生命涵義,並與我們日常的思想與生活緊密相連。
就「老人」童話故事而言,特別強調人在中老年階段必須面對「自我面對
」與「自我重塑
」的課題,每個人生階段都有不同的挑戰,而進入中老年後,人們需要開始找回那些曾經遺忘或暫時擱置的事物,像是久未培養的興趣、精神層面的追求,抑或那顆純真的童心,同時,也要學會逐漸放下一些執念,例如對功名的執著、過度在意他人眼光,或那些早已僵化卻仍緊抓不放的想法。
人生下半場
這本書提供許多在人生下半場時,我們有那些任務:
自我面對
:不是消極的認命,而是誠實看見自己自我重塑
:不是要忘記過去,而是把過去的經驗整合為一個可以承載新生活的身份自我超越
:從以自我為中心的需求轉向關注他人與後代,這種轉向帶來存在的廣度與意義自我實現
:老年的自我實現往往不再是職業上的成功,而是內在潛力與關係層次的豐盛自我整合
:整合好的人,他們的自我認同與成熟度都會較高,能以平和的態度回顧生活,感到生命有意義返璞歸真
:自我整合好的人,才有機會返璞歸真,擺脫社會制約內在探索和社會利益結合
不是所有的成人在年紀大時都會變得聰明有見識,但是在每個人內心裡都在等候著老年的來臨 —— 是承諾,也是挑戰。___ 選自《從此以後》
結語
《從此以後》以童話為鏡,讓我們看到老年不是人生的終點,而是另一個深刻的開始,書中以心理學與圖像的象徵去分析,幫助我們如何能在晚年重新發現自我、整合一生,並在回顧與重塑中找到新的意義。
透過誠實面對自我,並以利他的行動回應世界,我們才能將個人的生命歷程昇華為智慧的傳承,若將童話的「從此以後」視為新的起點,那麼每一個從此以後,都是再次出發、開啟新篇章的契機。
金句
- 「自我面對」和「自我負責」這兩件事與健康和幸福相關聯
- 這一切不僅僅是理智上的發展,也需要情感上的成熟,譬如具備容忍因改變而憂慮的能力,以及那種不管多痛苦,也可以放棄青年期完美的夢想的能力
一個人只要控制不了衝動,就會成為邪惡的奴隸,並且很容易被愚弄
- 諷刺的是,倘若人的前半生著眼點在樹立自我,對中老年人的挑戰就是將這得來不易的自我拋在腦後
- 只有在自我完整發展後,才有可能自我超越,也只有經歷了物質的滿足之後,才能夠真正地捨棄
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___ 【馬太福音18:3】
歡迎加入我的沙龍,你的追蹤、愛心與每月小額訂閱,對我都是很重要的鼓勵!
如果你也喜歡植物與花藝作品,也歡迎追蹤我的IG: 喜歡花藝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