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上的沉思:桑德爾教授與經濟學家們關於才德、恩典與共善的對話

更新 發佈閱讀 18 分鐘

序言:一場朝向共善的慈悲探問

懷著至誠的感恩之心,我們在此開啟一段共同的探尋之旅。這並非一場觀點的交鋒,而是一次為回應我們時代深刻精神困境而舉行的謙卑智慧匯集。當社會因撕裂與怨懟而動盪不安,我們深信,唯有跨越學科的藩籬,以慈悲為懷、以真理為歸,方能為尋求共善之道,點亮一盞明燈。

本次對話的緣起,源於哈佛大學哲學家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教授那如暮鼓晨鐘般的警示。在其著作《成功的反思》中,他深刻地診斷了現代社會的核心病症:「才德的暴政」(The Tyranny of Merit)。這一看似公平的理想——即社會應當獎勵才能與努力——卻在無意中催生了「贏家的傲慢」與「輸家的屈辱」,最終深刻地侵蝕了我們作為一個社群所賴以維生的「共善」(the common good)。當成功者將一切歸功於自己,而失敗者只能將一切歸咎於自己時,「我們同舟共濟」的呼聲便顯得蒼白無力。

為了深入探究此一困境的根源與出路,我們榮幸地邀請到幾位傑出的思想家,圍繞這張圓桌,共同沉思。在此,請容我介紹本次對話的參與者:

  • 主持人(本人):一位終身探尋道德哲學,並致力於將各領域智慧融會貫通的對話引導者。
  • 邁可・桑德爾教授(Prof. Sandel):哈佛大學的哲學家,本次對話的啟發者,他將為我們闡明其對才德社會的深刻診斷。
  • 新古典經濟學家(The Neoclassical Economist):一位捍衛市場效率與個人貢獻價值的主流學者,他將從理性的角度為我們剖析市場如何回報功績
  •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The Marxist Economist):一位從階級與剝削角度批判現存體系的學者,他將揭示看似公平的規則背後更深層的結構性問題
  • 制度經濟學家(The Institutional Economist):一位專注於分析「遊戲規則」如何形塑經濟結果的學者,他將以實證數據挑戰機會均等的神話
  • 行為經濟學家(The Behavioral Economist):一位揭示人類非理性競爭與社會浪費的學者,他將為我們計算這場競賽的沉重代價。
  • 發展經濟學家(The Development Economist):一位倡導以「人的能力」為核心發展目標的學者,他將為我們描繪一幅超越GDP的、更富人性的經濟圖景。

這是一場心靈與理智的朝聖,旨在從分裂的灰燼中,重新發現那將我們所有人聯繫在一起的神聖紐帶。

南無阿彌陀佛。

raw-image


--------------------------------------------------------------------------------

第一幕:診斷——才德理想的裂痕

我們首先需要以慈悲之心,細緻地剖析「才德至上」這一理想。為何在其看似無可辯駁的公平外衣之下,會引發如此深刻的社會撕裂與個人痛苦?本幕的目標,便是深入此一理想的核心,診斷其內在的裂痕。

主持人: 桑德爾教授,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在座各位,對您那發人深省的著作表達最深的敬意。您能否為我們開啟這場對話,闡述您所謂的「才德的暴政」其具體意涵為何?它又是如何同時傷害了這場競賽中的贏家與輸家?

桑德爾教授的回應: 感謝您的提問,這正是我憂思的核心。所謂「才德的暴政」,源於一個看似良善的原則:社會的獎賞與地位,應當基於個人的才能與努力。然而,當這個原則成為我們社會唯一的正當性來源時,它便產生了三種毒性深遠的後果。

第一,它在贏家心中催生了「才德傲慢」(meritocratic hubris)。成功者很容易「過於沉醉在自己的成功之中」,傾向於相信自己的成就是個人才華與辛勤付出的必然結果,是道德上應得的。這種心態不僅掩蓋了運氣、家庭背景、社會支持以及生活在一個恰好獎勵他們所擁有才能的社會中的偶然性,更重要的是,它削弱了人們的感恩與謙卑之心。當成功者將一切歸功於自己時,他們便很難對那些不如自己幸運的人產生同理心或責任感

第二,它在輸家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屈辱」(humiliation)。如果成功是個人應得的,那麼失敗也必然是個人的錯。這種殘酷的邏輯給那些未能躋身社會上層的人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他們不僅要面對經濟上的困頓,還要承受一種道德上的貶損——他們的失敗被詮釋為個人能力或努力不足的證明。這不僅剝奪了人們的工作機會,更否定了他們勞動的尊嚴與社會價值。

第三,這兩種心態共同「腐蝕了共善」。當社會分裂為自鳴得意的贏家和備受屈辱的輸家時,「休戚與共」的感受便蕩然無存。贏家覺得自己對不幸者沒有虧欠,而輸家則對那些看不起他們的精英階層充滿了怨恨。這種社會紐帶的瓦解,使得我們很難「關心共同善」,也使得「我們同舟共濟」的口號變得蒼白無力

主持人: 感謝桑德爾教授的深刻剖析。您揭示了一種看似公平的原則如何導致了精神上的分裂。現在,我想轉向新古典經濟學家。從主流經濟學的視角來看,市場難道不就是一個公平地回報個人貢獻的機制嗎?收入不平等,在多大程度上只是個人生產力差異的自然體現?

新古典經濟學家的回應: 感謝主持人的問題。從經濟學的角度,我們傾向於以一種更為客觀和理性的框架來理解這個問題。才德體系在很大程度上與市場的效率機制是相容的。

首先,根據「邊際生產力理論」,在一個競爭性的市場中,個人的收入準確地反映了其對社會總產出的邊際貢獻。一位高薪的工程師,是因為他所創造的價值遠高於一位低薪的勞工。市場並非在進行道德評判,而是在客觀地衡量並回報個體所提供的經濟價值。

其次,「人力資本理論」為我們解釋了教育的角色。教育可以被視為一種個人投資。人們之所以花費時間和金錢去接受高等教育,正是因為他們理性地預期這項投資未來能帶來更高的收入回報。因此,高學歷者獲得高收入,是對其早期人力資本投資的合理回報。

總結來說,從新古典經濟學的視角看,收入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是個人在生產力與人力資本投資上做出不同選擇的自然結果。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認識到,這種差異化的回報並非僅僅是自然的結果,它更是一個激勵創新與承擔風險的必要機制,最終將惠及整個社會的進步。

這種基於效率與理性選擇的解釋,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和諧且自洽的圖景。然而,它似乎未能完全觸及桑德爾教授所描述的那種深刻的屈辱感與社會疏離。這引導我們思考,理論上的公正,是否等同於現實中的公平?

--------------------------------------------------------------------------------

第二幕:規則——一場被操縱的競賽?

新古典經濟學家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理論上和諧的圖景,然而,理論的優雅並不能消解人們在現實中感受到的痛苦。這引導我們將目光從理論的公正性轉向現實的公平性。這場「才德競賽」的起跑線,是否真的如我們所想的那般公平?其「遊戲規則」本身是否公正?

主持人: 制度經濟學家,您專注於研究「遊戲規則」如何形塑我們的經濟生活。面對新古典經濟學家提出的觀點,您認為在現實世界中,社會流動的真實狀況如何?機會均等的神話,是否經得起實證數據的檢驗?

制度經濟學家的回應: 感謝主持人。我的同僚方才描繪的那個關於邊際生產力的優雅模型,恰恰是現實世界未能企及的理想。我的研究領域正是要將經濟學從抽象的理論模型,帶回到由制度和數據所構成的真實世界。當我們這麼做時,一幅遠為嚴峻的圖景便展現在眼前。

首先,一個被稱為「大亨小傳曲線」(The Great Gatsby Curve)的實證發現,揭示了一個驚人的關係:一個社會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其代間的社會流動性就越低。簡而言之,貧富差距越大的國家,窮人的孩子想翻身就越困難。這直接挑戰了機會均等的神話。

其次,法國經濟學家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提出的著名公式「r > g」,為這種不平等的固化提供了根本性的解釋。當資本的回報率(r)長期高於經濟的增長率(g)時,繼承的財富將會比勞動賺取的收入增長得更快。這意味著,財富會不成比例地向資本所有者集中,使得「家世」而非「才德」成為決定經濟命運的更重要因素

最後,讓我們來看一個具體的制度設計:美國公立學校不平等的經費系統。由於該系統主要依賴地方財產稅來為學校提供資金,富裕社區的學校經費充裕,而貧困社區的學校則長期經費不足。這種制度安排,從根本上確保了「競賽」從一開始就是不公平的,它系統性地將家庭的經濟優勢轉化為下一代的教育優勢。

因此,數據和制度分析告訴我們,所謂的「才德競賽」,在很大程度上並非一場公平的個人賽跑,而更像一場由家世背景和制度安排所決定的「王朝接力賽」。

主持人: 您的分析令人警醒,它揭示了「遊戲規則」本身可能就存在著系統性的偏袒。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我想進一步深化這個問題。您認為這種不公僅僅是制度設計上的缺陷,還是反映了更深層次的、結構性的剝削問題?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的回應: 制度經濟學家的分析是重要的,但他觸及的仍是表象。問題的根源不在於「不公平」,而在於「剝削」。

我們需要引入卡爾・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在現行的生產關係下,勞動不再是人實現自我價值的創造性活動,而被貶低為一種僅為謀生的手段。勞動者與其勞動產品、勞動過程,乃至自身的類本質都相互疏離。在這種體系下,即便是那些看似成功的「贏家」,其生命活動也被徹底工具化,服務於資本積累的目標。這種異化恰恰解釋了桑德爾教授所 alluded to 的悖論——即「受傷的勝利者」現象——他們至高的成功,正是其與自身人性疏離程度的量尺。

更進一步,我們必須質問為何許多身處劣勢的人,依然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神話。這可以用「虛假意識」的概念來解釋。這是一種由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所塑造的、對社會現實的扭曲認知。其功能在於使被剝削的階級接受現存秩序的合法性,將系統性的不平等歸因於個人的失敗,從而掩蓋了剝削的本質,維護了現存的權力秩序。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的批判,將我們的討論帶到了一個更根本的層面。但即使我們暫時擱置這種結構性的批判,僅僅聚焦於這場競賽本身,我們也會發現,它所帶來的代價是何等巨大。

--------------------------------------------------------------------------------

第三幕:代價——競賽本身的瘋狂

至此,我們已經探討了這場才德競賽在理論上的爭議與現實中的不公。現在,讓我們將焦點從「競賽是否公平」轉向「競賽本身的後果」。本幕旨在探討,這場無休止的才德競賽,即使對那些有幸能夠參與其中的人而言,也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浪費與負面影響。

主持人: 行為經濟學家,您的領域專注於研究人類決策中的非理性因素。從心理和效率的角度來看,這場無休止的才德競賽,究竟讓我們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行為經濟學家的回應: 這是一個極好的問題。當我們將經濟學與心理學結合,便能看到這場競賽的瘋狂之處,它在三個層面上導致了巨大的浪費與成本。

第一,教育淪為一場「信號發送競賽」。根據諾貝爾獎得主麥可・史賓斯的「就業市場信號模型」,在雇主無法直接觀察求職者能力的情況下,教育文憑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一種能力的「信號」。這導致了一場代價高昂的「軍備競賽」:學生們投入無盡的資源去爭取更高的學歷,其主要目的並非真正提升生產力,而僅僅是為了在排序中勝出,向市場發出自己更優秀的信號。

第二,對「地位財」的追求引發了零和博弈。許多才德競賽的獎品,如頂尖大學的錄取名額,本質上是經濟學家所說的「地位財」(Positional Goods)。這類商品的價值主要取決於其相對稀缺性。對這類商品的追求,本質上是一場零和遊戲,引發了巨大的「社會浪費」。所有人都投入更多,但頂尖位置的總數不變,結果只是提高了進入的門檻,而社會的總福祉並未增加。

第三,這場競賽產生了普遍的「負面外部性」。當每個人都過度投入以追求相對優勢時,他們實際上給所有其他人都施加了壓力,迫使他人也必須更加努力,否則就會落後。這種集體的「軍備競賽」,正是導致普遍的社會焦慮、倦怠和精神健康危機的根源。這些都是未被計入GDP,卻由整個社會共同承擔的沉重成本。

主持人: 感謝您清晰的分析。桑德爾教授,行為經濟學家從效率和成本角度所描述的這場「軍備競-賽」,似乎與您的人文關懷產生了深刻的共鳴。您對此有何回應?

桑德爾教授的回應: 我完全贊同。行為經濟學家所描述的,正是我稱之為「受傷的勝利者」(wounded winners)現象背後的經濟學機制

這場永無止境的、為地位而戰的「軍備競賽」,正是一場「冷酷無情、持續終身的競賽」。它迫使許多年輕人從中學時代起就背負巨大壓力,導致了「普遍的焦慮、倦怠」和精神健康危機。他們被迫以極高的強度奮鬥,以期從他們巨大的教育投資中榨取回報。

這證明了才德的暴政不僅以屈辱的方式傷害了輸家,也以一種精神耗竭的方式,毒害了那些看似成功的贏家。它製造了一個所有人都身心俱疲的社會。

這引出了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如果這場競賽既不公平,又讓所有參與者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那麼,我們是否從一開始就在追求一個錯誤的目標?

--------------------------------------------------------------------------------

第四幕:超越——尋找一個更慈悲的目標

我們一路從診斷、批判到反思代價,現在,是時候超越批判,共同探尋一條新的道路了。本幕旨在匯集眾人的智慧,探尋一種能夠指導我們建立更公正、更慈悲社會的經濟學新範式。

主持人: 發展經濟學家,我們的對話似乎指向一個結論:經濟的目標不應僅僅是增長或排序。那麼,在您看來,經濟發展的真正目標應該是什麼?是否存在一個更能體現人性尊嚴的衡量標準?

發展經濟學家的回應: 這正是我們領域數十年來一直在探索的核心問題。答案是肯定的,我們擁有一套更為深刻和人性化的框架,那就是由諾貝爾獎得主、哲學家阿馬蒂亞・沈恩(Amartya Sen)所開創的「能力取徑」(Capability Approach)。

首先,我們必須批判性地認識到,過度依賴GDP作為衡量社會進步的指標是極具誤導性的。GDP忽略了收入分配,無法衡量環境破壞,甚至將許多降低福祉的活動(如災後重建)計算為增長。

「能力取徑」主張,發展的真正目標,應從最大化收入(僅為手段),轉向擴展人們的實質自由(為目的)。其核心概念是:

  • 「功能」(Functionings):指一個人實際能夠達成的各種「存活狀態」與「從事活動」,例如,保持健康、獲得良好教育、參與社群生活等。
  • 「能力」(Capabilities):指一個人所擁有的、可以去選擇和實現各種不同功能組合的真實機會。它代表了一個人能夠選擇過上何種有價值生活的所有可能性。

因此,「能力取徑」的深刻結論是「發展即自由」(Development as Freedom)。經濟發展的真正目標,是擴展所有人過上有價值生活的實質自由,而非僅僅是增加他們的收入。這個框架,正為桑德爾教授所呼籲的「人類昌盛」(human flourishing)和無條件的尊嚴,提供了具體的、可操作的經濟學語言。

主持人: 感謝您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如此充滿希望的圖景。桑德爾教授,在聆聽了各位經濟學家從不同角度對您思想的回應與闡發後,您希望為我們這場圓桌對話留下怎樣的總結性反思?

桑德爾教授的總結: 這是一場極富啟發性的對話,我對各位的洞見深懷感激。各位經濟學家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共同揭示了一個核心真理:那個孤立的、「自我造就」的個人,是一種深刻的幻象;而我們深刻的相互依存性,才是社會的本質。

制度經濟學家,以「大亨小傳曲線」那鮮明的圖像,向我們展示了遊戲規則從一開始就是被操縱的。行為經濟學家,則量化了這場瘋狂競賽所帶來的巨大「社會浪費」。而發展經濟學家,則給了我們一個新的羅盤——「能力取徑」——來指引我們的航向。這些不僅僅是經濟學的批判,它們更是道德的控訴,揭示了自我造就神話的空洞,並要求我們去尋求一種新的「共善政治」。

我深信,回歸共善的道路,必須始於一場深刻的心靈轉化:那就是培養謙卑感恩之心。我們要時時觀照,承認運氣與恩典在我們生命中所扮演的決定性角色。只有這樣,成功者才能放下傲慢,生起對社群的責任感。

而「能力取徑」等框架,則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理論工具。它們指引我們去建設一個真正尊重每個人無條件尊嚴的社會,其目標不再是篩選出少數贏家,而是擴展所有人的實質自由,讓每個人都能夠以多元的方式,去追求自己認為有價值的「美好生活」。

主持人: 我謹以最誠摯的感恩之心,感謝所有參與者無私的智慧分享。這場對話讓我們清晰地看到,建設人間淨土的漫長道路,需要經濟學的理性工具與哲學的慈悲智慧緊密結合。我們需要數據來揭示不公,也需要道德的願景來指引方向;我們需要分析市場的失靈,更需要培育內心的謙卑與感恩。

這是一條回歸之路,回歸到我們作為一個休戚與共的共同體的本然狀態。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1會員
682內容數
2025/10/30
晚輩懷著無比謙卑與感恩的心,敬邀各位讀者進入這場寧靜的對話。想像一個素樸的空間,窗外是沉靜的山林,室內只有溫潤的木桌與三盞微光。三位來自不同時空、不同領域的智者——禪宗大師聖嚴法師、社會生態學家彼得·杜拉克先生,以及行為科學哲人詹姆斯·克利爾先生——在此相會。
Thumbnail
2025/10/30
晚輩懷著無比謙卑與感恩的心,敬邀各位讀者進入這場寧靜的對話。想像一個素樸的空間,窗外是沉靜的山林,室內只有溫潤的木桌與三盞微光。三位來自不同時空、不同領域的智者——禪宗大師聖嚴法師、社會生態學家彼得·杜拉克先生,以及行為科學哲人詹姆斯·克利爾先生——在此相會。
Thumbnail
2025/10/30
我們神聖的任務,從來就不是去「解答」那個電車難題,而是去成為「軌道修建者」與「世界建造者」。這項耐心地進行政策設計、社群組織、倫理工程與慈悲培育的工作,正是菩薩道在現代世界的真實踐行。
Thumbnail
2025/10/30
我們神聖的任務,從來就不是去「解答」那個電車難題,而是去成為「軌道修建者」與「世界建造者」。這項耐心地進行政策設計、社群組織、倫理工程與慈悲培育的工作,正是菩薩道在現代世界的真實踐行。
Thumbnail
2025/10/30
反應式的危機處理: 我們習慣於在危機爆發後才採取行動,將寶貴的資源耗費於下游的「急診室倫理學」,而非投入於上游的系統性建設與預防。這使得組織長期處於救火模式,疲於奔命,不僅侵蝕獲利,更讓我們錯失了成為產業領導者的創新先機。
Thumbnail
2025/10/30
反應式的危機處理: 我們習慣於在危機爆發後才採取行動,將寶貴的資源耗費於下游的「急診室倫理學」,而非投入於上游的系統性建設與預防。這使得組織長期處於救火模式,疲於奔命,不僅侵蝕獲利,更讓我們錯失了成為產業領導者的創新先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哈佛大學哲學家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在其著作《成功的反思》中,為我們這個動盪不安的時代敲響了一記警鐘。他深刻地診斷出現代社會的一種核心病症:曾被奉為圭臬的「才德至上」(meritocracy)理想,如今已悄然演變為一種精神上的「暴政」。
Thumbnail
哈佛大學哲學家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在其著作《成功的反思》中,為我們這個動盪不安的時代敲響了一記警鐘。他深刻地診斷出現代社會的一種核心病症:曾被奉為圭臬的「才德至上」(meritocracy)理想,如今已悄然演變為一種精神上的「暴政」。
Thumbnail
這是一本能讓你用全新眼光看待人生的一本書。 此書由兩位知名教授合著, 我Google他們的英文名, 兩位都上過TED演說。 最近發現萬維鋼在第六季的《精英日課》也提到這本書, 凱斯.桑思坦(Cass Sunstein)曾在哈佛創辦行為經濟學與公共政策所, 據說他在美國是論文被引用
Thumbnail
這是一本能讓你用全新眼光看待人生的一本書。 此書由兩位知名教授合著, 我Google他們的英文名, 兩位都上過TED演說。 最近發現萬維鋼在第六季的《精英日課》也提到這本書, 凱斯.桑思坦(Cass Sunstein)曾在哈佛創辦行為經濟學與公共政策所, 據說他在美國是論文被引用
Thumbnail
這是一本讓你心懷感恩的神奇之書!   此書作者是TED大會總裁克里斯.安德森, 今年也剛好是TED大會40週年。 在書籍上市的前夕, 他的好友比爾蓋茲推薦了這本書, 比爾蓋茲說道: 「如果我們欲打造一個更公平的世界,卻不知道如何下手的話,《慷慨的感染力》就很適合你。如果足夠多的人讀完這
Thumbnail
這是一本讓你心懷感恩的神奇之書!   此書作者是TED大會總裁克里斯.安德森, 今年也剛好是TED大會40週年。 在書籍上市的前夕, 他的好友比爾蓋茲推薦了這本書, 比爾蓋茲說道: 「如果我們欲打造一個更公平的世界,卻不知道如何下手的話,《慷慨的感染力》就很適合你。如果足夠多的人讀完這
Thumbnail
這本書有兩位作者, 亞當.賈林斯基(Adam Galinsky)是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 研究領域是談判、決策、多元與倫理、領導、權力; 莫里斯.史威瑟(Maurice Schweitzer)是華頓商學院教授, 研究領域為道德決策與談判過程、情緒等。   他們從社會科學與神經科學研究去
Thumbnail
這本書有兩位作者, 亞當.賈林斯基(Adam Galinsky)是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 研究領域是談判、決策、多元與倫理、領導、權力; 莫里斯.史威瑟(Maurice Schweitzer)是華頓商學院教授, 研究領域為道德決策與談判過程、情緒等。   他們從社會科學與神經科學研究去
Thumbnail
1.基本概念 自利,對社會是有好處的。 貪婪是好的,自私的作用,造就看不見的手。 期待我們晚餐不是來自他人的善行, 不談我們需要的東西,而是出於他人自身利益的考慮, 靠得是自利自愛,談對他們的好處。 供給與需求相等時,東西就會完美地被定價。 馬爾薩斯的陷阱,讓我們要擔心無窮無盡
Thumbnail
1.基本概念 自利,對社會是有好處的。 貪婪是好的,自私的作用,造就看不見的手。 期待我們晚餐不是來自他人的善行, 不談我們需要的東西,而是出於他人自身利益的考慮, 靠得是自利自愛,談對他們的好處。 供給與需求相等時,東西就會完美地被定價。 馬爾薩斯的陷阱,讓我們要擔心無窮無盡
Thumbnail
邁可桑德爾《成功的反思》從反菁英的民怨現象切入:「向上流動」曾經是有力的政治口號,為何如今無法消除民怨?問題是出在這套觀念沒有被好好落實嗎?還是這套有關成功的觀念本身就有問題?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有說服力,遠勝桑德爾先前的任何作品,而後段雖有不足之處,卻也留下許多值得發展的理論方向。
Thumbnail
邁可桑德爾《成功的反思》從反菁英的民怨現象切入:「向上流動」曾經是有力的政治口號,為何如今無法消除民怨?問題是出在這套觀念沒有被好好落實嗎?還是這套有關成功的觀念本身就有問題?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有說服力,遠勝桑德爾先前的任何作品,而後段雖有不足之處,卻也留下許多值得發展的理論方向。
Thumbnail
才德至上的菁英社會,難道不好嗎?會引發暴政?和教育的關係又是?
Thumbnail
才德至上的菁英社會,難道不好嗎?會引發暴政?和教育的關係又是?
Thumbnail
讓贏家認為我的成功與財富是我自憑著聰明與努力掙來的,自己的「才德」配德上我擁有的,進而瞧不起輸家,而那些在底層工作的人因此被貼上「不夠聰明」、「不夠努力」的標籤,而倍感沮喪。桑德爾教授認為,這種勝者驕傲自大,敗者受辱不滿,就是民粹崛起的溫床  二十世紀末期開始,挾帶著龐大資本與制度鬆綁加上科技的’幫
Thumbnail
讓贏家認為我的成功與財富是我自憑著聰明與努力掙來的,自己的「才德」配德上我擁有的,進而瞧不起輸家,而那些在底層工作的人因此被貼上「不夠聰明」、「不夠努力」的標籤,而倍感沮喪。桑德爾教授認為,這種勝者驕傲自大,敗者受辱不滿,就是民粹崛起的溫床  二十世紀末期開始,挾帶著龐大資本與制度鬆綁加上科技的’幫
Thumbnail
《成功的反思》)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作者麥可・桑德爾的新書。他在第一章提出本書的討論重點「才德至上論」,並以此推出了「贏者值得、輸家活該」的社會價值觀。 其可能導致以市場為重的統治精英、排除道德的公共論述、以及屈辱政治;而公共意義真空與公民失去連結的情況,使極端得以趁虛而入,引起民粹反抗。
Thumbnail
《成功的反思》)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作者麥可・桑德爾的新書。他在第一章提出本書的討論重點「才德至上論」,並以此推出了「贏者值得、輸家活該」的社會價值觀。 其可能導致以市場為重的統治精英、排除道德的公共論述、以及屈辱政治;而公共意義真空與公民失去連結的情況,使極端得以趁虛而入,引起民粹反抗。
Thumbnail
享負盛名的政治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以他精采絕倫的「正義」課程與其書籍《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為名,擅長以精闢簡潔的論證回應當代的政治難題,並邀請讀者深入思辨、尋找共善(common good)。 桑德爾對市場扭曲人性價值的批判可說是毫不餘力,他的新書T
Thumbnail
享負盛名的政治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以他精采絕倫的「正義」課程與其書籍《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為名,擅長以精闢簡潔的論證回應當代的政治難題,並邀請讀者深入思辨、尋找共善(common good)。 桑德爾對市場扭曲人性價值的批判可說是毫不餘力,他的新書T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