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名家長,同時也是忙碌的職場人,第一次面對高中孩子要申請大學時需要準備「學習歷程檔案」,我腦袋一片空白,內心其實非常慌亂。心想:學習歷程到底要長什麼樣?是把所有證書掃一掃丟上去嗎?資料到底從哪裡來?要堆多少?什麼算有價值?一開始瘋狂蒐集範例、翻閱簡章與學系說明,卻越看越焦慮,資訊爆炸,方向卻還是模糊。和孩子也時常因為學習歷程的準備有些爭執,我的焦慮讓他更不想準備這塊,隨著交件時間一點一點過去,一片空白的檔案,讓我更焦慮了。
後來在看自己的求職履歷表,又回頭看孩子的草稿,突然連線成功:啊,這就是學生版的履歷+面試腳本嘛!職場履歷會挑跟應徵職缺有關、能證明能力的例子;面試時用故事講清楚情境、做法、結果。學習歷程也是一樣:不是榮譽牆,不是照片集,而是告訴教授:我怎麼學、遇到問題怎麼拆、做完有什麼反思。抓到這個概念之後,整個焦慮度下降很多。
後來我放慢腳步,改成陪孩子聊天:你這幾年做過什麼自己覺得「有意思」的?哪件事做到熬夜也甘願?哪次失敗讓你卡很久?慢慢聊,脈絡就浮出來了。原來重點不是「湊份量」,而是「看得出成長」。我突然領悟到:申請入學的學習歷程文件,其實像是青春版的履歷表 !
但還是不免感到現代的孩子壓力還真大,在高中時期就要開始準備自己的履歷表,無法單純只做個學生? 這也會凸顯城鄉的差距,不是每個家庭的父母都能給予協助和支援。而這青春期的履歷表要孩子在課業及考試壓力下,分出心力去規劃安排各種學習歷程內容,若沒有父母的支援和學校的資源,又如何能輕鬆做到呢? 有些人乾脆就放棄申請入學,專攻分科考試,感覺相對單純。
但是若能透過學習歷程整理的過程,孩子可以對自己更認識,思考能力和邏輯及表達能力也會大大地提升,因此對於某些孩子來說,準備自己的學習歷程也是一種認識自己和培養能力的方式。
因此與其擔憂,做父母的不如提早陪孩子探索興趣,不是要把孩子的行程塞滿,而是讓他找到「願意多走一步」的主題。這些主題將來接軌大學、甚至職場,都會變成他的自信來源。但如果過度操控、急著包裝,學習歷程就變成作業,熱情會被磨掉。真正有力的作品,是孩子自己在過程中反覆思考、整理、命名,最後長出的那份「這就是我」。我們也都在學,沒有人天生會。放輕鬆,做對的節奏,真實比漂亮重要。這次我的學習經驗是,不要過度要求孩子在這個階段什麼都要會,揠苗助長不如在旁支持和陪伴,多一點耐心,孩子會找到自己的路的~
有效製作學習歷程的 10 個錦囊妙方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plcdc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