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與慢性頸部疼痛
其實,頸部痠痛非常常見,根據統計,大約每三人中就有一人,在一年內會經歷一次頸痛──而女性比男性更常見。
大部分的急性頸痛(一到兩週內的疼痛)為肌肉、韌帶急性拉傷所致,通常會自行好轉。但也有少部分的人,頸部疼痛症狀會反覆出現,逐漸發展為慢性頸痛。如果一個人有背痛或椎間盤突出的問題,頸痛也容易變得慢性化。
💡頸部疼痛的原因?
- 肌肉過度使用或姿勢不良:長時間滑手機、用電腦,抑或是睡姿不良,導致頸部肌肉反覆緊繃,肌肉長期被刺激,造成局部血液循環不足、代謝廢物堆積,引起頸痛。
- 頸椎退化或骨刺
- 車禍造成的「鞭甩傷」
- 椎間盤突出或椎管狹窄
- 很多時候,醫生也找不到明確原因,稱為非特異性頸痛。
💡為什麼頸痛會變慢性?
慢性頸痛(Chronic Neck Pain, CNP)指的是持續超過 3 個月的頸部疼痛,復原時間較長。在已開發國家的人口中,大約 30% 到 50% 的人一生中會經歷頸痛,且女性比男性更常見,約有三分之二的電腦桌面工作者在職涯中會發生。
研究顯示,慢性頸痛與頸椎本體感覺受損可能有關聯。疼痛會抑制肌肉活動,造成肌群間代償,使肌肉張力異常,進而影響頸椎與頭部的定位與動作控制。長期下來,頸部肌肉可能出現:
- 橫斷面積減少
- 肌力、耐力與控制能力下降
- 動作精準度與活動範圍降低
- 部分人甚至可能出現頸源性暈眩,因為頸椎、視覺與前庭系統的整合出現干擾。
💡怎麼舒緩頸部疼痛?
- 保持活動:不要因為痠痛就完全不動,適度活動反而有助於改善疼痛。
- 熱敷、伸展、按摩:能幫助放鬆肌肉。
- 規律運動:有氧運動、肌力訓練可改善慢性疼痛,特別是強化頸部與肩膀的肌力,可以預防復發。
- 姿勢矯正:透過肌力訓練、柔軟度練習與改善工作環境 (如使用人體工學椅等),改善不良姿勢。
- 衛教病人正確的觀念:幫助患者對於疼痛有正確的認識,減緩患者的焦慮情緒,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復健,建立生活中正確的應對方式。
**慢性頸痛的管理需要同時處理生理與心理因素。研究指出,慢性頸部疼痛的病人,因活動受限,常有焦慮、恐懼與憂鬱情形,導致生活品質下降。
💡什麼時候要求助?
大多數情況下,頸痛只是肌肉緊繃,熱敷、按摩、伸展就能改善。但如果出現以下狀況,就要立刻看醫生:
- 車禍或跌倒後出現頸痛
- 脖子完全僵硬,無法低頭
- 出現手腳無力、麻木,或走路不穩
- 合併發燒、體重減輕或嘔吐、怕光
- 大小便失禁
這些可能代表比較嚴重的問題 (如:神經受壓迫、骨折、感染等),需要專業評估。
❗溫馨提醒
如果只是一般痠痛,不需要太緊張。給身體一些活動、伸展和休息,通常一兩週內就會改善。
若出現警訊症狀,記得要及早就醫!
參考資料:
Alagingi NK. Chronic neck pain and postural rehabilit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J Bodyw Mov Ther. 2022 Oct;32:201-206. doi: 10.1016/j.jbmt.2022.04.017. Epub 2022 Apr 20. PMID: 3618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