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twins Mommy
最近很常聽到父母說孩子被懷疑有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很多徵兆看起來也像孩子成長過程中常有的行為:坐不住、分心、唱反調、不喜歡上課。於是,好像每個「不合群」的孩子,都很容易被貼上 ADHD 的標籤。我覺得這背後,和教育環境有關。現在老師壓力大,不能打不能罵,家長意見也多。一旦孩子在課堂上不專心,老師就會建議去做評估,甚至接受治療。對老師來說,這樣壓力能減輕;對家長來說,也覺得是專業在協助。但這樣的結果,就是讓 ADHD 逐漸「流行化」。
但我想分享的是:父母平常和孩子的互動,其實是最能感受到孩子狀態的。
父母眼中的孩子 vs. 老師眼中的孩子
我認識一位早療媽媽,她的孩子因為上課坐不住,被老師建議去做 ADHD 評估。結果評估正常,但老師還是常提醒:「和同學比起來,就是不專心。」這位媽媽心裡也開始焦慮。
我問她:「你在家和孩子互動時,有沒有覺得他聽不懂你的話?」
她說沒有。孩子其實能觀察魚很久,也會記得細節,只是不愛看書,覺得考試很煩。
這樣看來,他不是「無法專心」,而是「不想專心」。如果能從魚的興趣出發,帶入大自然、生態、藻類、海洋,或許他會主動去學更多。
其實,很多孩子在家裡拼積木、玩拼圖、聽故事,可以專心很久;只是到了課堂,因為不感興趣或不適應規範,就顯得坐不住。這和大人很像:喜歡的劇可以連追四集,無聊的會議十幾分鐘就開始分心。
ADHD真正要注意的是什麼?
✔ 持續性:偶爾分心正常,但如果在多數場合、長期都這樣,就要留意。
✔ 影響程度:若行為已經干擾學習、人際、家庭,才可能需要介入。
✔ 不同情境:若孩子只在課堂不專心,但在興趣活動能專注,這比較像「學習動機」問題,而非 ADHD。
父母要相信自己的感覺
身為媽媽,我想分享我的立場:
父母和孩子每天相處,最能感受到孩子的真實狀態。要相信自己的觀察,而不是一味被老師的話嚇到。
孩子不是因為「成績不好」或「坐不住」就該被貼上 ADHD 的標籤。有的孩子只是慢一點、頑皮一點,需要更多耐心與陪伴。
當然,並不是說 ADHD 不存在。我自己兒子因為基因的關係有發展遲緩,所以我更理解「專業評估」的重要性。如果真的有需要,尋求早療或資源,對孩子的幫助是很大的。
💭 我的反思
ADHD 不是潮流用語,更不是方便的標籤。它提醒我們,孩子的確有差異,有的孩子需要幫助;但我們也要小心,不要把「活潑、坐不住」過度病理化。
孩子的專注方式和學習節奏各有不同。比起焦慮「是不是 ADHD」,不如陪孩子找到「他能專注的世界」。
🌸 給爸媽的小提醒
外在的聲音難免讓人焦慮,但別急著被嚇到,請先相信你自己對孩子的理解。
如果真有疑慮,再搭配專業的檢測,兩者並行,才是對孩子最平衡、最溫柔的支持。
💌 歡迎在留言分享妳(你)的觀察,也別忘了追蹤我的方格子,一起交流更多育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