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我在MB0正念課程中,針對「角色壓力」主題的自我反思。
今天MB0課程的章節聚焦在《人的壓力》、《角色的壓力》,老師最後拋出一連串問題,邀請我們從日常生活中最有壓力的角色下手,展開一場誠實的自我對話。這些提問觸動我內心深處的負重感,也讓我開始回顧這幾年身為母親、員工、女兒的心路歷程。
最有壓力的角色:正念而日漸成熟的媽媽

當我在正念課程中不斷練習,也在生活中試著用正念陪伴我家少女,我發現自己最有壓力的角色,不是社工員,也不是創作者,而是「一個正在練習正念而刻意成熟的媽媽」。
這個角色背後有很多隱藏期待:要溫柔、要理解孩子的情緒、要覺察自己、要以身作則……但當孩子真的情緒化、衝撞、犯錯,甚至被欺負時,我心裡仍然會湧現憤怒、不甘與無力感。我知道我應該要用「正念」地陪伴,但有時候我真的做不到。這份「應該」,反而變成一種內在的壓力繩索,勒得我很緊。
最初接觸正念時,壓力最大的是「員工」角色
回頭看,我最初開始接觸正念,是因為在職場中承受巨大壓力。身為長照機構的社工,面對無止盡的個案、評鑑、行政、突發狀況,我常感到被淹沒。那時候的我,想要「成為一個穩定並且更不容易崩潰的社工」,才開始學正念。
但我後來明白了,正念不是讓我變成鋼鐵人,而是讓我看見:我正在崩潰,我需要幫助,我可以慢一點,溫柔一點對待自己。
未來最擔心的角色:照顧者的女兒
身為一位在長照領域打滾十幾年的社工,我也隱隱知道,隨著媽媽年紀增長,未來我很可能會再次面對角色壓力的轉換:成為「主要照顧者的角色」。
那是一種複雜的角色,既有親情,又有責任,有時還會交織著過往的委屈與壓抑。我還不確定那時候的我會是什麼樣子,但我希望自己能夠記得現在這份洞察:角色雖然會變,但可以選擇不被角色框住。
每個階段,都是一次新的覺察練習
我發現,每個階段,都有它「最難扮演」的角色。角色不是問題,僵化的信念才是關鍵。
- 我曾經以為,成為好媽媽就得無懈可擊。
- 曾經以為,好員工就不能抱怨。
- 也曾經覺得,好女兒就該一切順從。
現在的我慢慢練習,把這些「應該」轉化成「也許可以不用那麼用力」。
正念覺察下的提問:如何鬆綁這個角色?
如果你也正承擔著某個讓你喘不過氣的角色,不妨跟我一起試著提問:
- 我最有壓力的角色是什麼?
- 我對這個角色有哪些「應該要」的期待?
- 現實中我扮演這個角色的樣子,和我想像有什麼落差?
- 以第三人角度來看,我需要這麼拚命嗎?
- 有什麼觀點是時候鬆動了?
- 如果我願意放下一點點控制,那會發生什麼可能?
角色不等於全部的你
人生有很多角色,但你不是任何一個角色的總和。你是那個可以選擇、可以呼吸、可以問「我現在怎麼了」的覺察者。
如果你願意,每個角色的壓力,都可以被你用覺察鬆開一點點。
覺察,是自由的開始
當我願意站在覺察的位置,而不是被角色的焦慮推著走,我就開始找回自己內在的主權。
我知道我不是完美的媽媽、完美的員工、或完美的女兒,但我願意成為那個願意面對不完美的自己。
這才是正念給我的真正禮物:不是「做得好」,而是「看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