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時間》「雷射」篇(十):拆解任務、組合清單,必要時發呆休息〉2025-08-14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談論了「回到個人洞穴」與「使用簡單工具」兩個讓自己更容易保持專注的方法。但有些時候,雖然沒有什麼明確的分心源,我們卻還是會感覺自己難以「進入狀況」,這時候,我們或許需要更有方法地進入那些眼前的事情。
無所適從時,把任務拆解開來
有些時候,雖然我們已經把今天要做的事情寫在行事曆上,也確實空出時間了,卻還是有種難以下手的感覺。如果分心源存在,我們就會很容易一直去做別的事,把好不容易留下的時間浪費掉。這種現象,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拖延」。
但其實,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把計畫訂得太大、太籠統。當我們把計畫拆得更小、更明確一點,我們就不會那麼無所適從。譬如說,你可能打算為接下來的假期規劃行程,但「規劃行程」實在太籠統了,而且感覺有很多事情要做。那就是我們需要拆解它的時候了!
拆解的要點是,把一項工作分解成數個句子,每個句子都包含一到兩個明確、可執行的動詞。譬如說:「查看行事曆,確定去程與回程的日期」、「搜尋旅遊部落格中的當地資訊,選出幾個最想去的備選景點」、「與家人討論,決定最想去的景點」、「確認車票(或機票),安排確定的交通時間」……
旅行計畫不見得總是長這樣,根據你的個別情況,可能還需要增減一些其他步驟。然而,重點在於,只要把工作拆解成這些句子,你就知道自己當下應該做什麼了。一但開始進行,經常會不知不覺投入進去,默默就把需要做的工作一點一滴完成。
記下問題清單,「出洞穴」之後再解決
另一方面,在工作過程中,有時你會產生一些與當前任務不直接相關的想法或疑問--譬如某部電影的主角名字、今天早上發的文有沒有人按讚、那句成語叫什麼來著……。
雖然這些疑問有時候滑一下手機就能馬上確認,但你知道的,通常我們拿出手機都不會馬上收起來。確認完一個貼文,就會看下一個貼文;查完一個資料,也可能會不小心在維基百科中點進另一個相關條目……。
除非不立即解決會造成危險或使得工作無法推進,否則,你可以先將它們記在紙上,組合成今日的「問題清單」,等「出洞穴」之後再一次解決。反正你已經記下來了,先不要讓它們打擾你!
無聊與卡住也無妨,待一會兒,讓大腦自己幫你思考
也有一些時候,問題不只出在起步、也不是因為分心。事情做到一半時依然偶爾會有「卡卡」的感覺,或者感到無聊、缺乏動力。有時是因為遭遇了任務的瓶頸或複雜處,有時就是感覺不在狀況內。
在許多人的預設值中,一但出現這種無聊或卡住的狀況,他就會立即拿出手機來滑,或做其他可以快速獲得成就與刺激的事。然而,這樣的做法往往會讓我們覺得更累、更無聊。滑一陣子手機之後,原本想做的事情也不會有任何進度,只會令人感到更加焦慮與充滿罪惡感。但其實,只要我們不把心思移到其他分心源上,這些無聊與卡住的時光,我們的大腦依然在邊緣處理這個問題。
你可以從椅子上起來動一動身體,走走路、往窗外看看遠方的景觀,又或者只是盯著空白的紙張發呆。不久後,某些想法會從意識的角落跳出來,幫你推進當前的問題。這些沒有被手機塞滿的「空白」時間,其實是讓我們得以發揮創意思考的重要資產。
如果你始終感覺卡住或覺得無聊,也可以停下來想想自己為什麼在做當下做的這件事。檢視一下自己的動機與熱情,你是為自己而做的嗎?還是只是滿足他人的任務或期待?
倘若你怎麼想都無法給自己一個充分的理由,或許你該乾脆地放下,去做別的事。如果你既不想做又覺得非做不可,就速戰速決吧!別讓它繼續耽擱你的生命,影響你的心情!
當然,也有一些情況,你想做這件事,之所以做不下去,是因為你的身體實在太累了。從單一的狀況來說,你應該要立刻停下來休息,等狀況恢復之後再繼續任務。強迫自己在不舒服的狀態下工作,往往只會事倍功半。
而從長遠來說,你還會有一些「休息」之外可以做的事情。有些行為、練習與行程安排方式,可以讓我們更不容易感覺疲勞、更長時間地專注於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這個部分我們會在後續的文章中繼續討論--也就是下一個章節:「提振活力」(Energ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