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路上有不少個人成長的文章,教我們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接納原本的自己。但事實上,能夠正確理解「自我接納」的人,卻不多。 身邊有不少朋友反饋:
當我們在「自我接納」時,感覺像是在欺騙自己,睜隻眼閉隻眼般地演著「我很好」的戲碼。
我想,這是因為很多人都將「接受」看作是「接納」了。
這一篇,我想跟各位分享「接受」與「接納」之間的差別,以及為什麼會有些人明明已經很努力、很正面思考、很自我觀照,卻還是總覺得「接納自己好難」。
接受與接納的3大區別
一、接受是有條件的,接納是無條件的
從小我們就熟悉一件事:做得好,就有獎勵;做錯事,就會被罵或懲罰。這是「有條件」的接受,因為你展露出某些合乎要求的表現,所以我接受你這個人。
而我們往往對自己也是這樣。「我接受我失敗了。」聲音上很溫和,但心裡卻笑不起來。這是因為我們正基於一個「沒達成的要求」的前提下原諒自己。我們將自己跟另一個「我應該怎樣怎樣」在進行比較。
而真正的接納,是在你認為自己還不夠好時,依然能夠看見、擁抱、同理「那樣的你」。這是個沒有比較的前提,也不是「硬吃」自己不喜歡的部分。
是很簡單的一句話:「只要朝著理想方向前進,我就值得被愛」。

二、接受的是行為,接納的是整個人
就如上述第一點所說,接受與否往往是將判斷標準放在一件事情、一種行為上。而接納則是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做出了哪些行為,只要是生而為人,都是有價值的。相信自己擁有值得被愛、被尊重的價值,不以單一事件,或者某個面向,就把自己全盤否定。
接納是你願意從「我做了某些不好的事」,換個角度去看見「但我也做了哪些很好的事,而且我懂得自我檢討,並從中學習」。
當你願意看見「人」而不是「行為」,才是接納的真正開始。
三、接納讓你放鬆,接受常帶來緊張
有人說自己接受了現在的不完美,但還是有種急着要成長、急着要進步的焦慮。這是因為,你的內心已經住著一個「本應如何如何」的理想樣貌。
接納不是不轉變,而是不再被急著變成理想樣貌,忘了看見自己真正的樣子。
當你能夠接納現在這個還在練習的自己,你才會體驗到真正的放鬆。那種再也不是「你很爛,我還是喜歡你」的勉強正能量,而是真實的一句話:「你是真的很不錯了」。
接納自己的路上,常常不是突然懂了什麼,而是在一筆一畫的記錄中,經歷很多個「原來如此」。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訂閱我,我將繼續與你分享更多關於「自我觀照」的系列文章,不論是情緒覺察、內在對話還是內在安定力的執行,希望能幫助你從「懷疑自己」走向「信任自己」。
攥寫:Bernice Chai|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