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似乎比親友還常來問候我們。
從面對工作/挑戰,怕落後,怕錯過機會,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還沒想清楚,到怕自己被取代,怕競爭力不足,自己不夠好等等。
以下彙整了我這一年多來在職涯諮詢中,觀察到的各種焦慮現象、背後的迷思,以及初步應對的方式,希望能對需要的人們有些幫助。
焦慮的三個主要來源
[1] 內在:自我期待與想像
根據我互動過的個案觀察到,大部分的焦慮來自於對自己的高期待,以及低容錯,或是把腦中想像的未來/可能,當作正在發生。
常出現的念頭包含:「我應該要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我是不是比別人慢了?」、「如果做錯了怎麼辦?」
[2] 行動:做越多越適得其反
參加社群、活動、社團、實習、競賽,不再是為了探索與累積,更多是要成功拿到答案、某種成就或跳板,希望不出錯。
然而,當實際情況不如預期,會把投入的行動解讀成發散、浪費,反而增強焦慮。
[3] 環境:外部壓力與不確定性
求職市場、產業變動、職場節奏、角色可能被替代,以及家人、同儕、主管的期待,都可能形成外部壓力與各種不確定,降低掌控感,加強焦慮。
背後的三個迷思
- 追求確定:想要先想清楚才能行動 → 其實人生、方向會持續動態變化,過度追求確定容易讓我們陷入膠著
- 過度比較:把別人的成就與期待當標準,因此覺得應該要滿足這樣的期待,或是跟上標竿,反而讓焦慮升級
- 把志向與價值劃上等號:認為沒有明確志向就等於自己沒能力、沒價值 → 志向其實是探索的過程與階段性成果,不是對外證明的獎牌,或是認定為我們值得活著的唯一依據
三種應對與練習
[1] 釐清,辨識焦慮的來源
可以先問問自己,這個焦慮是來自自己的想像?還是是現實情境?
再來進行分類,看看是屬於擔心落後?怕犯錯?怕錯過機會?過度在意外界期待?
在釐清與分類後,我們會更清楚知道能把心力放在哪裡,來聚焦應對。
[2] 允許探索與不確定
透過心態設定,讓自己暫時不求答案,先累積體驗和感受,甚至是行動不必一次到位,去做幾次低成本的嘗試,來看看對自己、對嘗試的認識與發現。
而在焦慮大量湧出,連同生理反應也明顯出現時,可以透過深呼吸來調節,讓過載的腦袋和心,回到與身體同在當下的狀態,穩住自己。
[3] 調適與轉化
類似順應浪潮,不是被打趴或躲開:
- 個人調適:縮小目標,拆分操作步驟來取得 small win、持續調整身心狀態
- 結構調整:優化工作負荷、流程、環境
- 量化掌握:像求職時,把每個階段分解成可操作數字,增加掌握感
- 支持系統:及時尋求協助,像是值得信賴的親友,或是專業的心理諮商師、職涯諮詢師等
總結
焦慮本身是種訊號,提醒我們對於什麼感到在乎、需要注意什麼、有調整的空間。
透過釐清,允許探索與不確定,以及調適與轉化,我們有更多機會從焦慮中找出行動的方向。
讓焦慮不再像是海嘯般可怕,而是我們可以去衝浪的浪頭,順應浪潮。
在此,與你擁抱。
如果你有類似的挑戰,或是其他的職涯困擾,也歡迎透過諮詢表單來展開對話: https://forms.gle/7ZkWZGABeb3mxB759
期待有機會與你共同討論,找出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