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人生沒有理所當然:沒有「應該要」,只有「你想要」!練就跳脫框架、突破自我設限的全方位思考方式》
作者: 歐陽立中

史蒂芬.柯維在其著作《與成功有約》提出建立長期成功的七項習慣,第一個習慣就是主動積極,也就是專注在你能夠控制的事情上面,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也許你無法選擇出身和環境,但是你能夠選擇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專注在哪些事物上面。
《人生沒有理所當然》這本書也提到機會不是留給準備好的人,而是留給能夠主動出擊、創造機會的人。也許你現在還一事無成、沒沒無聞,但是只要你肯下功夫,一步步累積完成目標的次數,你就能夠慢慢地走向卓越。
人生只有這一遭,想想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成就什麼樣的事情,然後擬定計畫進行實踐。重要的是要有跳脫舒適圈的勇氣,勇於主動出擊,才能夠成就更高的自己。如果只追求穩定和安逸,那麼也許你這輩子就這樣了。
當然,作者歐陽立中也提出有時候成功夠好就好。如果過度追求更高的成就,很容易會因為事與願違而灰心喪志,或者陷入痛苦的泥淖當中。因為成功會上癮,當我們經歷一次成功帶來的滿足感,我們會傾向追求更多的成功。
當然這不是教我們要守成,不需要再精進自我了,而是要明白我們努力的意義是什麼。如果你追求財富和成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那麼不如看看眼前,是否有現在就值得珍惜的人事物。比起追求更大的成功,還不如好好珍惜現在,跟重要的人創造幸福快樂的回憶,才是我們努力的意義。
【我從本書中得到的五個感觸】
一、爆款文章並不一定是具有深度的專業文。
作者歐陽立中也算是從寫作起家,每天堅持寫一篇文章,累積許多人氣後被出版社看見,後來出書成為作家,後續還販賣課程、經營Podcast、經營讀書社團等等,算是典型的知識工作者。
本書的內容看起來像是作者寫過的文章的彙整,也許有些是重新撰寫的。不管如何內容都不算是具有深度,而是以平易近人的表達方式,不時穿插動畫、電影等等的話題,讓年輕人能夠代入其中產生共鳴。
爆款文章並不一定是具有深度的專業文,只要能夠引發讀者的共鳴,持續輸出就能夠累積流量。同樣地,多產作家也不一定要寫出什麼有深度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能夠規律地寫作,並且分享自己努力的心路歷程和成功的經驗分享。
其實我也想要固定地寫作,但這意味著要犧牲其它的事項,而且我缺乏成功的經驗,所以我寫的東西很難引起共鳴。不過偶爾還是會寫作,等到以後有機會再看看要專心做什麼比較好。
二、懂得及時享樂,才能夠創造更多幸福的回憶。
作者歐陽立中認為我們要懂得及時享樂,因為人生是由許多回憶所構成,所以等到你年老後或死前,你的回憶決定了你這輩子是幸福的還是不幸福的。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平時就多累積一些幸福的回憶,才能夠在未來回憶過去時,讓滿足感充盈著我們的內心。

及時享樂並不一定是在浪費時間,尤其是和重要的人事物一起度過時; 過度努力也並不一定是在創造幸福,有時候會讓我們忽略眼前應該珍惜的人事物。在拚命賺錢的同時,也不要忘了把時間留給重要的人,把時間留給自己,以及把時間花在讓身心保持健康的活動上。
作者歐陽立中分享三個方法讓我們可以參照:
(1) 設定營收目標,然後往前推算,工作只接到符合營收目標的程度。剩下的時間就留給工作以外的範圍來使用。
(2) 把錢花在值得回憶的體驗上。儘量去從事自己從未接觸過的活動,去不同的地方旅遊,或者學習自己不熟悉的知識和技能等等。多方探索能夠豐富自己的人生經歷,而這也能夠成為寫作的素材。
(3) 要以死前財產歸零為目標。雖然死亡難以預料,不過既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那麼就要善用自己賺到的錢,讓自己體驗更多的幸福回憶。當然有時候還是要留一些財產給後代,這裡只是說明不必過度追求財富,而是要去追求日常的幸福。
三、你省下來的錢,都是流失掉的機會。
我們常常因為某些值得學習的事物有提供免費的學習資源,而不願意多花錢在上面。但是這樣的心態反而會讓我們消極地學習,因為總想說有空再來學習就好了,所以不必急於一時,結果就沒有去學習了。
不過有些知識和技術具有時效性,尤其如果你是知識工作者,儘早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術,然後提供教學,可以讓自己掌握先機,得到更多的關注。就算不是知識工作者,儘早學習該領域的核心技能和有用的技術,可以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和掌握該領域的關鍵知識,甚至能夠透過跨領域學習,來激發創意和創造更多的機會。
花錢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之一,除了能夠根據課堂快速掌握一門領域的知識和技術,還能夠認識更多的人脈,尋找合作的機會。花錢學習也能夠主動積極地進行學習,用最短的時間做出最大的成果。如果能夠善用學習到的知識和工具,並且分享自己的學習的心得,甚至能夠在日後回收這筆學習費用。
有機會我也會付費學習一些遊戲設計或經營行銷的課程,不然現在慢慢摸索的學習效率太差了。
四、成功的人懂得經營人脈,為自己創造更多的機會。
從很多書籍都可以看到這條道理。《人生沒有理所當然》這本書也提到許多作者的其他朋友或知識工作者的故事。從其他作者的幾本書也曾經看過歐陽立中這個名字(不知道是筆名還是本名),這正說明經營人脈的重要性。你如果能夠好好建立人脈,並且做出一番成績,那麼自然會有許多人願意幫你宣傳。
成功人士之間通常都具有「雙贏思維」,也就是《與成功有約》的第四個習慣。如果你能夠採取利人利己的態度來待人處世,在你幫助別人的同時,別人也會找機會拉你一把。
五、完美,是從一個個完成中產生的。
這也是目前我想要追逐的目標,我本身也是完美主義者,所以常常在小事上花過多的時間,導致專案的進度一再拖延,需要靠其他人來救援。其實如果當初能夠秉持「先求有,再求好」的態度,也許我能夠在資訊業多活幾年。
在經驗尚未成熟的時期,我們要先把事情做完、做對,再來力求改善。如果現在這個專案不盡理想,那沒關係,下個專案再加把勁。如果這次的告白失敗了,那沒關係,透過改善自身的缺點,或者強化自身的優勢和長處,下一個會更好。
不需要為了力求完美,而耽誤到其他重要事項的進度; 也不需要為了成果不符合自身期待而失落,更不需要為了犯一、二個錯誤就內疚自責。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不需要當完美超人,也不必為了滿足其他人的期待而勉強自己。
要記得,我們是為了追求幸福快樂而存在的。擁抱自己的不完美,就算自己還是完美主義者也沒關係,只要懂得從內疚自責、不斷內耗的狀態中釋放出來,我們就會過得比較快活。
比起追求完美,更重要的是要追求進步。
【結語】
人生沒有理所當然,而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去爭取。如果想要有所成就,那麼就要比別人更積極主動,比別人更加勤勉。當然這不是教你當個工作狂,而是要當個勇於跳脫舒適圈的勇者。也許你現在有家庭所以想要求安穩,那沒關係,等到你有些空閒的時候,就可以慢慢地跳脫舒適圈。
可以先從小事開始做起,不必一次就挑戰難關,因為那很容易半途而廢。想要進入心流狀態,那就要挑戰比自身能力難一點的項目,然後長期投入,持續成長。等到克服了難關,對該事物駕輕就熟,那就可以挑戰更難的項目。
就像作者歐陽立中也是從寫作開始,然後慢慢擴大舒適圈,挑戰授課、演講、經營Podcast和寫電子報等等事物,在生活中也不斷嘗試各種新事物,例如練拳擊參加比賽等等。就像作者所說,為了創造更多美好的回憶,所以願意珍惜當下,努力體驗不同的人生。而這些體驗或者人際互動,又能夠成為寫作的素材,形成正向的循環。
這樣活著確實是蠻有趣的,我也想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嘗試看看能不能過著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