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力

含有「提問力」共 53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當你陷入內耗,並不是懶惰,而是長期防衛的結果。 本文整理自《品味閱讀交流會 × 導思課實錄》,由思考教練 Emily 吳黛菁以心理學與哲學視角,帶你看見自我厭惡的根源,學會停止責備、重新尊重自己,從理解出發,練習讓情緒變成力量。
Thumbnail
0/5拒絕內耗!內耗仔生存筆記
在生成式 AI 崛起的時代,答案的取得不再困難,真正拉開差距的是「提問力」。 《AI時代的提問力》指出,精準化、結構化、情境化的提問,能讓 AI 產出更有深度、更貼近需求的內容。策略寫作不是從「說」開始,而是從「為什麼說」開始。懂得提問的人,才能把 AI 變成共筆者,打造個人優勢與生產力。
Thumbnail
4/5AI時代的提問力
「懂得協商的人不僅在財務、事業上更勝一籌,生活上也比較吃得開。」
Thumbnail
感謝微讀分享。 我也是很喜歡寄信的人,很討厭打電話。 寄email事先確認,可以省很多時間。 感謝您的分享。
離開學校後,總感覺人生畫上了休止符,面對學習也只剩無聊與疲憊。羊羹我花了很多時間探索,才發現問題不在大腦,而是我們那套過時的「學習作業系統」早該重灌了。這裡想分享一套能找回學習爽感,甚至在AI時代超前部署的底層邏輯,希望能和大家一起重新點燃對知識的熱情。
Thumbnail
src
src
src
Joker-avatar-img
2025/08/05
我也覺得,一個好的提問力是現在這個時代的人都應該要擁有的。雖然我這邊沒有特別做過提問力相關的課程訓練,但我覺得提問力也可以是你的影響力。 就像我認為的,所有遇到的問題都不要先想着怎麼给人家答案,反而要做提問:問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或是問這個問題哪來的。 但問問題也不是無腦問「為什麼」,然後不記得。 我覺得這應該就是專業人士在教問問題的技巧課裡面會提到的。 如果要我說為什麼我沒有上這堂課,卻要去推薦要上這堂課的原因的話,我會說,因為問題就是與人連結的一個基本元素。 問題促使我們有關係,也因為問題促使我們可以更深刻了解事情或是那個人。 但是要怎麼問出一個好問題,或是一個適宜的問題,就是一個個人覺得一門很深的技術。 但還是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去做追求。 如果覺得現在的生活就已經很好,那當然不需要。 但如果想讓自己現在的生活再更好一點的話,我覺得可以試著去了解一下。
哈斯的採購人生-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08
Joker 我認為並認同提問本身就是一種影響力,而且它不只是找答案,更是建立連結、打開對話深度的契機。 你提到「不是無腦問為什麼,而是帶著思考去問」,這點其實正好是專業提問技巧的核心精神:先觀察、再釐清,最後才是發問,才能讓對方願意打開更多資訊。 也歡迎你分享,在生活或工作中,有沒有遇過因為問對了一個問題,而讓事情有明顯轉折的經驗? 我覺得這種「好問題帶來的改變」故事,真的很值得被分享。
當我們對一件事情感到好奇、不解或煩惱,往往會脫口問出「為什麼?」。這句「為什麼?」背後可以包含無限的疑惑。筆者想要透過這篇文章,邀請讀者們一同思考問題與答案、確信與懷疑的相互關係。
Thumbnail
旅人小萌-avatar-img
2025/08/06
謝謝您的分享🩵
愛筆-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07
旅人小萌 謝謝小萌,要是文章能帶給讀者們一點收穫就太好了~
在外商文化中,會提問不只是表現思維力,更是一種被看見的門票。華人文化習慣聽話、不打擾,但真正的職場關鍵,往往藏在你敢不敢開口、會不會問對問題。這篇文章帶你重新認識提問的力量,看見問題背後的風景,也照見自己的思考與內在狀態。
Thumbnail
在 AI 時代,您的職涯地圖是否已過期?本文指出,與其依賴正在失效的傳統「藏寶圖」,不如打造個人的「職涯指南針」。即培養提問、整合、元學習與同理心這四種 AI 無法取代的核心競爭力。文章將引導您如何從「知識輸入」轉向「輸出實作」,真正掌握在變動中重新找路的領航能力,成為自己的職涯領航員。
Thumbnail
安立格-avatar-img
2025/07/23
新時代,作家有個特長是人工智慧無法取代的,那就是,說一個好故事,寫一篇精彩的人生實錄,書寫一個有實質人文關聯的傳記,等等。因為,人工智慧是大數據的編輯器,它重編的並不是真實的,只是彙整。而身為作家,他或她必須真實的創作,那是無可取代的。
Or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7/24
安立格 完全同意!AI雖然強大,但終究無法取代真實的情感與創意,故事的力量始終來自於人心😊
👉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育成要快速找到「正確答案」:考試要選對選項,工作要快速提出好的方案。作者訪談許多創業家得出一個成功的秘訣:真正的創新者他們成功的秘密,並不是只有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懂得問不一樣的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精準提問》一書後半部的精華,並從教學現場、專業服務者和中階主管三個面向,闡述提問力在不同情境下的應用和心得。作者強調引發學生的認知活動、有效溝通的關鍵在於對方聽進多少,以及激發對方的價值感和意義的重要性。文章也點出中階主管應扮演問題給予者而非解決者的角色,鼓勵團隊主動思考與解決問題。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