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瞬間專注技巧》:掌握自己的「專注力容量」,快速完成工作與學習,表現更好,自由時間更多!
📖 書摘重點
1. 專注力是稀缺資源
在資訊爆炸時代,最有價值的不是時間,而是專注力。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在短時間內創造最大成果。
2. 切割與聚焦
麥肯錫顧問面對龐大複雜的問題時,會先「切割」議題,把無關的資訊剔除,只保留真正推動結果的關鍵因素。
3. 黃金 80/20 原則
80% 的結果來自 20% 的努力。專注於最能驅動成效的少數關鍵任務,勝過同時分心處理一堆雜事。4. 單點突破(One Big Thing)
每次工作聚焦在一個「最重要任務」(MIT: Most Important Task),把它推進到明確成果,再處理下一件事。
5. 時間切片與深度工作
將一天分成幾個「深度專注時段」,只做最有價值的工作,避免被會議、通知、碎片化任務稀釋心力。
6. 用框架引導思考
專注不只是「盯著」工作,而是用結構化框架(如 MECE 原則: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來排除干擾,把注意力導向有價值的問題。
♡⋯⋯⋯♡⋯⋯⋯♡⋯⋯⋯♡
💡 精選金句
- 「在麥肯錫,會議開始前,我們早已聚焦在答案,而不是迷失在問題裡。」
- 「專注力不是與生俱來,而是一種可以訓練的『肌肉』。」
- 「最聰明的人,不是做最多事的人,而是能把資源集中在最重要事情上的人。」
- 「若一件事情值得你專注,它就值得你排除其他一切干擾。」
- 「專注的本質,不是盯著某件事看,而是勇敢地忽略掉不重要的事。」
- 「真正的高效能,不是把一天塞滿,而是確保最重要的一件事被完成。」
- 「資訊愈多,愈需要專注;選擇愈難,愈需要取捨。」
♡⋯⋯⋯♡⋯⋯⋯♡⋯⋯⋯♡
🔑 麥肯錫專注力 7 大實用技巧
1. 確立「最重要的一件事」(MIT: Most Important Task)
👉 每天早上先問自己: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
📌 例子:行銷專案經理今天有 10 封郵件要回,但她先完成新品發表會的簡報,因為那會影響整個團隊的成果。
2. 80/20 法則:先解決能帶來最大影響的 20%
👉 找出最能驅動成效的少數任務,把心力投在那裡。
📌 例子:業務開發時,專注於 20% 最有潛力的客戶,而不是把時間均分給所有名單。
3. 時間切片(Time Blocking)
👉 把一天切成專注區塊,例如上午 9–11 點只做深度思考工作,不看訊息、不開會。
📌 例子:顧問在準備客戶簡報時,設定兩小時「飛航模式」時間,只專注在邏輯與數據上。
4. MECE 原則(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 把問題切分成「不重疊、不遺漏」的部分,避免混亂。
📌 例子:要改善電商營收,分為「流量」、「轉換率」、「客單價」三大塊,專注分析每一項,而不是胡亂收集數據。
5. 用「停止清單」排除干擾
👉 不只要做什麼,更要明確「不做什麼」。
📌 例子:專案會議只討論決策相關議題,不讓成員閒聊細節,避免失焦。
6. 單點突破(One Big Thing at a Time)
👉 不多工,專注把一件事做到明確結果,再切換下一件。
📌 例子:工程師修 Bug,不會邊 debug 邊寫新功能,而是先徹底解決一個問題。
7. 專注儀式(Focus Ritual)
👉 設計進入專注狀態的小習慣,比如整理桌面、戴耳機、設定計時器。
📌 例子:顧問每天進入專案工作前,先花 3 分鐘寫下「這段時間我要完成的目標」,讓大腦自動切換到專注模式。
♡⋯⋯⋯♡⋯⋯⋯♡⋯⋯⋯♡
💡 總結
在麥肯錫的工作邏輯裡,專注不是意志力,而是一種「設計好的流程」:
- 先挑最重要的事(MIT),
- 再用 80/20 找出關鍵,
- 透過時間切片與 MECE 框架保持清晰,
- 最後靠儀式與停止清單守護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