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看起來很成功的人,臉上卻沒有快樂的表情?

還記得第一次得到大家認可的時候嗎?那種被看見、被肯定的感覺真的很棒。但慢慢地,我們發現自己開始活在別人的期待裡。
「你這麼厲害,應該要...」 「像你這樣的人,不應該...」 「大家都看著你,你要...」突然間,你不再是你自己,而是變成了一個「成功的人」。你要符合這個標籤,要維持這個形象,要不斷證明自己配得上這個位置。
最可怕的是,你開始害怕失敗。不是因為失敗本身,而是因為害怕讓別人失望,害怕從神壇上跌下來。你變得小心翼翼,不敢冒險,不敢嘗試新的東西,因為萬一失敗了,所有人都會看到。
成功帶來的最大副作用,可能就是孤獨。
當你達到某個高度後,你會發現能理解你的人越來越少。朋友開始對你有距離感,覺得你跟他們不是同一個世界的人。家人開始對你有更高的期待,覺得你應該要更強、更穩定、更完美。
更糟的是,你也開始懷疑別人接近你的動機。他們是真的喜歡你這個人,還是喜歡你的成就?他們是想跟你做朋友,還是想從你身上得到什麼?
我記得有一次,一個很久沒聯絡的朋友突然找我,聊了幾句後就開始談他的困難,希望我能幫忙。掛掉電話後,我突然覺得很空虛。我開始懷疑,到底有多少人是真的在乎我這個人,而不是我能提供的價值?你是不是也遇過這種情況?
更可怕的是,成功會上癮。
當你達到一個目標後,那種滿足感很快就會消失,然後你會想要更多。更高的職位、更多的錢、更大的名聲...這個遊戲永遠沒有終點。
我們以前賺到某個數字就會安心,達到後缺又開始擔心怎麼維持,怎麼賺更多。以為得到某個職位就會快樂,得到後,又開始想著下一個目標。
這就像吸毒一樣,你需要越來越多的刺激才能得到同樣的快感。而在這個過程中,你漸漸失去了享受當下的能力,人生變成一個不斷追逐的過程,沒有喘息的餘地,我們甚至渾然不覺,漸漸的也很難感受到快樂。
你試試在搜尋引擎上輸入,富豪/憂鬱症,你會發現有多少成功以及極度富有的人,卻一點也不感到快樂,甚至罹患憂鬱症,我隨便點入一篇天下文化,在2015年的文章,那些億萬富翁為什麼不快樂?大家有興趣,也可以去看看。
其實根據統計,那些中了樂透一輩子應該不愁吃穿,每天吃香喝辣,過上跟過去再也不一樣的生活的中獎人,幾年之後,有些人甚至失去所有的財富,變得一無所有,我猜想你會說,換成是我中了樂透,我才沒有那麼傻呢!但是你覺得那些人都是傻瓜嗎?不是的,當成功金錢與名聲,快速地向你湧來,沒有幾個人能夠理智的,從容地去面對。
所以,套句天下文化這篇文章裡說的,該如何避免這種億萬富豪的憂鬱,或是小老百姓工作沒前途、沒動力前進所導致的憂鬱?
我自己是非常好寄,過去在不甚發達的農業社會年代,相較於現代,罹患憂鬱症的比例相對高非常多,到底是為什麼?我做了一些搜尋以及整理,有興趣的人可以在文末資訊補充部分去看一下,我們先來談談,活在現代的我們,究竟可以怎樣避免,更精準的說法是:我們要如何讓自己的生活,在大部分時間裡,總是滿足的快樂的,對於罹患過憂鬱症的我,有很多的想法跟經驗想跟你們分享。
我在「嫚言漫語Talk」podcast,做了不少關於快樂,憂鬱症,負面情緒處理的話題,就是因為現代人非常容易,因為當今的社會文化及期待,造成很多的壓力內耗,進而罹患憂鬱症,或者是生活上很難感到快樂。
自從我罹患憂鬱症康復之後,我深刻的體會到,人生數十年,我們不斷地在追求,各種不同層面的成功與成就感,但卻忘記了,我們身為人最基本最需要的,是那份幸福感以及快樂,我們所有的追求,追根究底其實也只是希望,自己快樂一點開心一點,也就是得到大家所謂的幸福。
如果要焦慮,有了一千萬 ,我們還是可以焦慮。這一千萬夠養老嗎?通貨膨脹怎麼辦?孩子未來怎麼辦?像這樣的焦慮以及追求,讓我們忘記,用另外一個角度去思考,嘿!我有一千萬了!我可以拿一部分來保守投資,穩定的獲利,可以超過通貨膨脹,再拿一部分來積極投資,獲利可以讓我安心養老,剩下的部分,作為流動資金,看情況做調配,就算短期失利,我還是有本錢長期持有,有任何需要,也不愁沒有現金,哇,我的人生其實很不錯呢!
這樣聽起來好像只是想法不同,當然原則上是這樣子,但執行上卻沒有這麼簡單,因為我們已經被這個社會教育成,我要更成功,我要開名車住大房子,當成功變成制式化的物質,我們再也記不起來,酷熱的夏天晚上,帶著狗在河邊散步,突然一陣涼風吹來,抬頭看到今天的星星特別亮,在城市裡,像這樣一個小小的美好,再也不足以其實都是應該讓我們感到幸福了。
我的感覺是,我們總是忘記,所有的美好,所有的快樂,所有的成功,其實,都是應該先由外往內看,看清楚自己是什麼樣子的人?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什麼可以讓我們感到快樂?而不是我們被灌輸的那些成功的定義。
我想舉個簡單的例子,對現在的我來說,我完全不追求更多美麗的衣服,不需要一個陪我到老的伴侶,我不擔心女兒的前途,因為他的未來應該由他自己去努力,我甚至也不需要車不需要房子,我想做的只是到處去旅行,分享我的人生經歷,讓更多的人不用受我受過的苦,走我走過的彎路,這是我的目標,以及對人生成就的定義。
所以,也許你現在還年輕,但是你真的可以問問自己,如果沒有那些外界所謂的成功定義,對你來說什麼事情,可以讓你感到快樂,什麼樣的工作,什麼樣的朋友?是你想要的?當你從內心去檢視,你才會發現自己真正的目標,而不是盲目的遵從普世價值。
我不知道這樣子的說法,對你們來說會不會有些不切實際,而這卻是我過了大半輩子之後,女兒也成年了,我也即將年滿54歲,真真實實的經驗和感受。
朋友們,別讓這個世界來定義你和你的快樂,找回自己的發言權,你真的可以以不一樣。
補充資料:
現代憂鬱症盛行率增加的可能原因綜合來看,現代社會憂鬱症診斷率的增加,可以歸因於「真實盛行率增加」與「診斷率提升」兩個層面:
1. 社會與環境的劇烈變遷工業化與都市化:
工業革命後,社會結構發生巨大轉變。人們從緊密的農村社群,移向疏離的都市環境。這種急遽的轉變可能帶來強烈的身心不適應感與失序感,增加了精神上的壓力 。社會連結的薄弱: 相較於農業時代以家族、村莊為中心的緊密人際網絡,現代社會的人際關係變得更加疏離和孤立。缺乏足夠的社會支持系統,是憂鬱症的風險因子之一。生活壓力與競爭: 現代社會充滿了各種壓力,包括學業、工作、經濟上的不安全感,以及無所不在的社會比較,這些都可能導致長期的精神緊張。
2. 診斷與意識的提升醫學的進步:
我們對憂鬱症的成因(包括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並發展出更有效的診斷工具和治療方法 。公眾教育與去污名化: 隨著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大眾對於憂鬱症的認識提高,也更能理解這是一種需要專業協助的疾病,而非個人意志薄弱,這使得更多人願意求助。
3. 生活方式的改變資訊過載:
網路和社群媒體的普及,使我們暴露在前所未有的大量資訊和社會比較中,容易產生焦慮和不滿足感。身體活動減少與飲食改變: 相較於以勞動為主的農業生活,現代人普遍久坐、缺乏足夠的運動,飲食也趨向高糖、高油的加工食品,這些都被證實與憂鬱風險有關。總結來說,現代社會憂鬱症的「盛行率」之所以看起來更高,部分是因為我們「看得見」也「願意去看」更多過去被隱藏的個案;但同時,現代生活的本質,包含其社會結構、生活壓力和人際關係的轉變,也確實為憂鬱症的發生提供了更多的土壤。
-資訊來自AI
更多內容請上Podcast「嫚言漫語TALK」:
https://open.spotify.com/show/0WCYFmkC7MaNlex3JCegKY?si=6ecfcb67cd6f42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