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小時候,會在家門外到處玩耍、到雜貨店買小點心,那時智慧手機還未問世,現在偶爾看到那些東西,都會勾起回憶。直到網2007年 iPhone手機 問世、2009年「按讚」與「轉發」功能出現,開啟了以手機為中心的童年時代。
作者強納森.海德特說道,現今社會愈來愈多的人罹患焦慮和憂鬱症,科技產品的上市,不斷被新技術干擾讓專注力更加分散、也因技術提升,照片影片都可修改,更難辨識哪些是真是假,思緒更加混亂。除了網路的沉迷,家長在現實中過度保護孩童,在虛擬世界卻是保護不足,因為現在有許多詐騙、誘拐以及霸凌等等行為都會在網路上出現。
本書分成四部分:
- 探討2010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趨勢
- 童年的本質以及我們怎麼搞砸它
- 以手機為主的童年所造成的傷害
- 我們現在必須怎麼做,才能逆轉家庭、學校和社會所受到的傷害。
面對智慧科技時代,我們該如何與科技相處?又該如何放手讓孩子重新擁有健康的童年?
玩耍童年逐漸沒落
對人類和所有哺乳動物而言,遊戲是學習生存與社交的必經之路。年幼哺乳動物可以透過遊戲學習成年後所需的技能活命,逐漸變成高手。人類也是如此,在戶外與其他不同年齡孩童一起活動,可以藉此讓孩童學會如何照顧自己。自由玩耍主要特點之一:犯錯的代價一般不會很高。透過不斷嘗試和犯錯,加上玩伴們的直接反饋,小學生逐漸做好準備,迎接更複雜的社交生活。
但家長看到小孩被欺負,也無法放任不管,反而限制小孩到外頭探索,寧可讓小孩待在家較好天天看的到,但在家一個人玩耍也孤單,家長們乾脆就把手機給小孩使用,你會發現問題來了:小孩過於沉浸在虛擬世界裡,減少與同儕磨合、嘗試與犯錯的寶貴機會。童年不再是笑聲追逐,而是與螢幕互動。
社群媒體對男女孩的傷害不同
長期以來,男孩和男人比較專注於追求自主性,比如提升自我效率、能力和自信,而女孩和女人較看共融性,比如關懷他人,合作和同理心。
女孩因社群媒體陷入焦慮與憂鬱原因
- 外貌比較:在社群媒體上看到身材姣好、活潑的女孩進行比較,有外貌焦慮現象。
- 關係霸凌:女生的霸凌是破壞對方與所有朋友的關係,散播不實謠言、挑撥離間,當女生產生嫉妒之心,攻擊力其實也不輸給男生。
- 情緒過度暴露及更高的被掠奪與騷擾風險。:青少女容易在網路上分享情緒,當在網路上發布難過訊息,就會有不懷好意的「叔叔」利用假帳號接近安慰,雙方聊久了,女孩就會產生好感,也就會願意和對方出去。
許多女孩也會發布自己的清涼照,書內一位女學生曾被男同學威脅過:若不寄裸照給他,就會把她出糗照上傳到社群媒體。
從這些原因可以看出,女性渴望得到溫暖與理解,在社群媒體上可以任意加陌生人好友,當和對方談心,不知不覺陷下去,對方是否有意並不清楚,女生也很在意與朋友們之間的連結,身材也相當注重,看到自己腰部出現一點贅肉就覺得自己不完美,若有男友就會問他是否變胖了,對方回答:「怎會胖,我覺得剛剛好呀」。女孩大多都會認為對方在說謊,因為她只看到一個事實:自己的身體出現了微微的贅肉。
賴在家裡的男孩
那麼男孩接觸社群媒體就沒問題嗎?反而認為對生活無任何意義,選擇閉關在家中。我們知道日本出現許多繭居族,原因日本對年輕男性施加很大壓力,要求他們在校表現優異,畢業後找到不錯工作,隨著網路出現,許多年輕人選擇閉關在臥室裡。近年來美國和其他國家一些年輕人也出現了同樣問題。根據2018年三十歲年輕男子有27%與父母同住高於女性,沒有就業也沒有參加培訓就只待在家裡。而待在家的男孩多半沉迷於電玩和色情世界裡。
研究指出,有59%的人認為觀看色情片會興奮;22%是習慣;10%表示會降低與現實伴侶的性生活;10%表示這是一種癮。當然,也是有女孩會觀看,只是男孩觀看比例較高。但並不是說色情影片不好,情侶觀看也是能增加情感,但過於沉浸反而更會遠離與異性的關係。
許多男性也覺得現實找伴越來越困難,不如找個虛擬女友,拜有AI的發展,已能製造出虛擬女友和男友、性愛聊天機器人,讓更多人瘋狂愛上這些聊天機器人,不僅能跟他們打情罵俏,也能分享祕密。
而電玩對大人來說是荒廢學業的產品,但研究人員發現電玩對青少年有許多好處:改善工作記憶、反應抑制,甚至在校的綜合表現。其他研究也表示,合作打電動可以鼓勵玩家在遊戲之外彼此合作,儘管如此電玩也是有危害。
新冠肺炎嚴重時每個人只能關在家裡,在家無聊也只好打打電玩,久而久之對電玩產生依賴感,不在努力建立長期友誼,與其他玩家建立堅強、持久團隊,讓許多青少年將友誼全都建立在電玩世界裡緊緊抓住,畢竟那才是他們唯一擁有的友誼。也因這樣逐漸失去現實的人際連結與生活方向。
放手讓年孩童成長
有些家長可能會認為,太放任小孩到處跑,將來會學壞,但過度保護孩子,也是阻擋孩子探索的年齡,長大犯錯了也不知該如何處理。作者說可以告訴幼稚園至中學學生:放學後做一件你從未做過的事,像是遛狗、做飯、跑腿。許多父母不知道何時可以開始讓孩子自己做事,怕小孩出事情。與其讓孩子來,不如乾脆自己動手。
幾天前看到一則影片,父親讓小孩切豬皮,許多網友認為讓這麼小的小孩拿菜刀切豬皮很危險,這位家長也知道這麼做很危險,但這是小孩自願想做的,何不讓他試看看呢?家長也能在旁監督,也能防止危險發生。
另外也譨與孩童建立外出遊玩時間,比如到鄰近公園、旅遊。小孩開始學會走路、懂事應是快樂玩耍的童年,而不是處於智慧產品、猛學才藝的階段,但並不是說學才藝不好,適當學習也能激發孩童的創造力。
孩童在年幼期間,家長們可以增加與孩童的互動,但不要分散注意力,一下關注手機,一下關注孩子。家長也需信任自己的小孩,放手讓孩子成長,他們想學做飯就讓他們學、外出買東西讓孩子學習如何結帳等等日常生活,也許會想說這些長大自然就會了有什麼好學的?學習並非只有知識技能,生活上大小事也是能讓孩童學習,學會獨立,增加情感。
網路帶來的威脅,我們該如何做?
許多家長在小孩可以行走懂事時,就開始讓小孩接觸智慧手機,之後小孩開始吵著要科技產品看影片玩遊戲,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智慧產品剛上市,青少年、家長、學校甚至科技公司都不知道往後會造成這麼多有害的負面影響。
作者說道:儘管智慧手機和社群媒體影響之大,如果能一起行動,成本會大幅降低。但說的簡單做的困難,在校時,看到其他同學都在使用手機,自己沒用會被別人說是怪胎,為了融入這小型社會,就會回家跟爸媽要求買一台,有些爸媽凹不過只能順從。
書內一位家長說道:「我對抗的是人工智慧,但我贏不了它。我無法擊敗一台比我聰明的電腦,而它正在教導女兒如何智取我」。由這段話我們都得接受一件事情:科技產品完全融入生活,也正侵蝕我們的大腦與身心,也正在稀釋我們與他人的真實連結。
許多家長認為小孩很難教,但這社會變化萬千,無論是孩童或是大人,都會從網路上吸收不同資訊,更容易分散注意力,親情關係也不在親密,難以理解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情,也不知道該怎麼回應。但無論如何,政府、學校、科技公司、家長甚至孩子本身,也還是必須採取行動,嘗試新政策與衡量。或許改變不會立刻見效,但如果什麼都不做,焦慮世代只會持續擴張。
總結
這本書提供許多研究數據可以明顯發現:人們對生活沒意義、孤獨感持續上升當中。社群平台的發展,可以看到許多人分享生活資訊,讓更多人出現負面傾向:像我這樣的人不可能像他一樣成功、像我這樣的人沒辦法像他一樣那麼樂觀等等。
網路雖能帶來便利,但人們內心也產生許多變化,有些人在網路上留言「毫不客氣」直接批評當鍵盤俠,讓當事人產生恐懼。現今人類除了面對經濟挑戰,也得面對這時代的數位人際。
親子之間也漸漸遠離了親密互動:不如意的事不再與朋友家人談,而是藉由網路平台得到許多網友的安慰;感到疑惑的事也不再找親密的人談,而是到網路平台尋求協助。幾天前在診所看診等待時,許多家長們會直接拿起手機而把小孩晾在一邊,小孩與爸媽說話,大人也是手機握緊緊、眼睛持續盯著螢幕簡單回應小朋友,或者小孩伸手要手機,家長直接給。
科技並非絕對敵人,但我們若不加以規範與引導,它就會悄悄奪走我們的專注、連結與幸福感。真正挑戰是如何在網路與人性需求之間找到平衡。
或許我們能從「放手」開始,給孩子更多真實世界的自由,也提醒自己:不要讓手機偷走我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