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是我們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們可能都曾經以為,考完大學就能解脫、畢業後就能不再唸書、有正職工作就能安定、結婚後就能不再煩惱愛情、生了孩子就能家庭圓滿。
然而,現實往往是...
我們背負的責任越多,不安感反而越是加劇,
甚至變得更難以隨口述說。
你是真的在煩惱,還是被「煩惱」綁架了?
在心理諮商的現場,我經常聽到這樣的談話:「唉…最近壓力好大,工作忙、房貸壓力大、還要顧家庭,真的好累…」
「以前我以為畢業後就不會再煩惱了,沒想到人生每個階段的煩惱都沒停過…」
這不禁讓人思考:有沒有可能問題不在於煩惱本身,而是我們已經習慣被煩惱推著走?我們總以為解決了眼前的問題,人生就會變得輕鬆,但為什麼煩惱永遠不會消失,反而越來越多?
我們的煩惱清單彷彿只會持續增加,直到我們闔上雙眼、離開地球的那天。
煩惱,真的來自現實嗎?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煩惱從「抽象的迷惘」變成「具體的現實壓力」。
然而,如果仔細回想,你或許會發現過去我們曾經憂慮的事情,很多其實並沒有發生,或者即使發生了,最後也可能迎刃而解了。那麼,為什麼我們仍然總是被煩惱困住?會不會有些事情確實需要未雨綢繆,但有些事情則是杞人憂天?
- 內在焦慮的積累:
從小時候擔心老師的評價,到長大後擔心社會的標準。這些來自童年的「內在焦慮」持續影響我們的思考模式,讓我們習慣性地擔憂未來。 - 未解的內在矛盾:
我們既渴望安穩,又嚮往自由;既追求成功,又害怕失敗。這些內在的矛盾讓我們一直在「選擇焦慮」中徘徊。 - 社會比較與期待:
社會期待我們「在某個年紀就該達成某些成就」,於是我們不自覺地將這些標準變成自己的壓力來源。
事實上,真正讓我們焦慮的,往往不是眼前的問題,而是我們內心對於「不確定性」的恐懼。而這些「過度擔心」所佔用的時間、耗費的心力,如果能轉化為思考並執行其他有建設性的事情,我們反而更能減緩煩惱,使自己擁有更好的狀態與生活品質。
解決方法:讓煩惱成為推動你的力量,而非枷鎖
不安的感受很不舒服,它可能導致肌肉緊繃、心悸胸悶、心跳加速、頭暈頭痛、腸胃不適等生理反應。然而,這也是人類的宿命,是我們體內的一部分;我們不可能完全消除不安,因為不安能使我們生存,降低死亡的風險。
但我們可以學習調節不安,尤其過度的不安,反而會造成對行動的阻礙,例如:過度不安而無法專心、失眠,影響實際執行品質;或者因為考量太多,而延誤決策時機。
其實,如果我們在人生路上一直順風順水,我們只能學會過去重複的模式,不會有探索、創建的可能;反之,當我們遇見阻礙,阻礙能使我們暫停下來,重新檢視、調整步調後,突破向前。
以下是讓我們可以學習如何讓煩惱成為推動的力量,而不是綁架的枷鎖:
- 區分「必要的煩惱」與「過度焦慮」:
問自己:「這個問題真的需要我現在擔心嗎?」嘗試記錄下你的焦慮,並回顧過去類似的擔憂是否真的發生過。你會驚訝地發現,許多擔憂都只是空想。 - 把焦慮轉化為行動,而非無限思考:
煩惱無法改變現狀,只有行動才能。與其一直想著「萬一失敗怎麼辦」,不如列出解決方案並開始執行。從小步驟開始,累積成功的經驗。 - 練習接納「人生本來就有不確定性」:
我們無法掌控所有事情,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應對它們。請記住:「最壞的情況,真的會比你想像的還糟嗎?」很多時候,我們的想像比現實更可怕。 - 學會與不安共存,而不是消滅它:
不安是生存機制的一部分,它幫助我們避免危險。但過度的不安會讓我們無法前進。學習一些調節不安的方法,例如:練習深呼吸、冥想,或者寫下自己的擔憂,讓情緒有出口,而不是一直困在腦海中。 - 讓煩惱成為成長的契機:
每一次困難,都是一次重新調整自己方向的機會。請記得如果人生一直順風順水,我們只會活在過去熟悉的模式,而不會真正成長,嘗試將煩惱視為一個學習和進步的機會。
結語:煩惱不是問題,如何面對才是關鍵
活到現在,我們應該都能感覺煩惱並不會隨著年齡消失,但我們可以選擇不再被它綁架,並且我們可以讓煩惱成為前進的動力,而不是阻礙生活的枷鎖。
所以下一次,當你煩惱時,或許可以問問看自己:「我是真的有煩惱,還是只是習慣性焦慮?」、「這個煩惱,真的值得佔據我的時間與心力嗎?」
有些煩惱,是時候該放下了。學會與煩惱共處,並將其轉化為成長的養分,你將會發現一個更輕鬆、更自在的自己。
/ 𝔸 𝕙𝕖𝕒𝕝𝕚𝕟𝕘 𝕤𝕡𝕒𝕔𝕖💡